说说农产品商品化的要求与消费者偏好

发布日期:2024-11-19 06:15    点击次数:136

昨天发了一篇文章,关于某地柑桔产品的个人意见:从收到的二箱桔子谈品牌产品的设计。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表达一下我对于农产品商品化的一些看法,即一个农产品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把农产品转变为商品/而作为一个商品,是需要符合商品化的一般要求与原则的,比如一致性原则,品质的可预期,包装的对应性等。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农产品的商品化是强调为了交易而需要对农产品进行的一些必要的处理,因为如果不处理,那么这些农产品进行买卖交易就变得不容易进行,或是不适合交易或是卖不出价格。比如一堆大小青黄不一的桔子,是不好卖的。因此为了使农产品变得容易卖,就需要对其进行商品化处理,使其从产品转化为商品,这一过程就是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一般来说,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有二个最为基本的内容:

一是分级,即通过一定的标准,把农产品分成不同的质量的行为。比如常见的有按大小,如80苹果就是按直径区分的,表现果径达到80mm以上。也有按成熟度的,颜色的等等。分级的核心是达到农产品在同一等级中的大致相同,从而实现群体的一致性。在前一篇的文章中,柑桔是经过大小的分级的,这样的大小对于宫川类品种来说,应该是比较好的果实大小。

二是明确计量的标准。即按多少重或数量为一个销售单位,一般来说农产品商品化是需要有相应的包装,而包装的大小的核心就是为了明确这一计量的标准。如苹果按10斤一箱,大米以10斤一袋。这些箱与袋就是销售的一个基本单位。这样的计量单位与单位价格就形成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因此确定什么样的销售单位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从最为简单的情形来看,任何农产品,只要袋子一装,原则上就是最为简单的商品化。但这样的商品我们称之为统货,主要出现在批发市场的层面。在过去也常见的用竹筐装的统货苹果就可以看成是最为简单的商品化。不过这样的情形现在不常见,原因在于这样的商品化并不能反映农产品的价值,往往是卖得便宜。所以在商品化过程中,我们是非常强调分级的作用,认为在某种情况下,效益是分级分出来的。

从稍为复杂的情形来看,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的复杂化,依然在于上述二个方面的进一步深化,主要表现为分级过程中标准的多样化,如按果实重量、颜色、形状、内在品质等进行分级,就能够把农产品分成很多的等级,每一等级都有着特定的质量标准。如在日本有些农场把草莓分成30几种。其次是计量数量的多样化,以及在同一计量单位情况下,通过包装的多样化,从而形成众多的不同的农产品商品。

一般来说,现实的农产品商品化过程中,分级的等级数量以及重量的等级总是与农产品生产的产品规模,以及销售市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太少不利于把优质的农产品卖出价格,太多则会导致商品化以及销售成本的增加,因此从效益最优化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农场总是在寻求较为适合的商品化过策略。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的农场通常以最为核心的主导产品为基本,适当地配套二端的产品,包括较小包装的高品质产品,以及较大包装的批发类产品等,但总体依然围绕主力产品的打造,并形成自身的农产品商品特色。

对于商品化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目标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场景的选择。我们知道所有的产品均是针对一部分消费者群体的,也是针对一部分消费场景的。如高端的农产品设计往往是以礼品装的形式出现,而消费场景自然也是让消费者作为礼品,满足社交需求的。而有些产品则是基于家庭消费的,有些则适合于单位发放福利的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农产品的消费场景或者说农产品的消费对象对于生产者来说,是需要考虑大多数对于农产品质量的预期,是依然需要遵循商品所需要的基本要求,即商品质量的一致性,与消费者预期的一致性。一致性之所以重要,是在于能够产生可传递性,并产生相应的预期,从而实现信任并最终形成品牌。比如你卖的桔子是甜的,成熟的,那就要求所有的一个包装里面的桔子都是甜的,都是成熟的。当每一箱的桔子都是一样的情况下,消费者就会产生一种预期,并会形成一种消费的倾向。而如果一个箱子里有甜的,也有酸的,有成熟的,也有不成熟的,并且是随机的,那么消费者就缺乏预期,对于特定的消费场景就不会进行选择。

因此对于农产品生产者来说,要避免一些特殊消费场景作为产品设计的方向。这里举个例子,有一次有一个人跟我说,他觉得柚子应该是外观有麻麻点点的好,这样看起来自然。但事实上,能卖出高价柚子的一定是外观干净套袋过的柚子,二者相差不是一个级别。比如说有消费者说,我先吃成熟的,过几天不太熟不就熟了吗?于是一箱里有青有黄的也挺好,这是从消费者自身的角度出发,但对于农产品生产者来说,农产品的质量与商品化是不能建立在少数消费者的特殊的消费场景或偏好上,而是依然要遵循商品化的一般原则。

本文的题目与内容有点绕口,就当我随便说说,如您愿意随便看看,则非常感谢!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